珊珊

珊珊,在我们学校做早教老师已经有7年以上的时间,她工作认真仔细

小儿郎

咱们下周一有活动,准备让宝宝跟妈妈您一起参加的亲子活动,都是一些平时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只要平时跟宝宝多多的练习 在活动比赛中一定会非常好的,比赛活动之后我们还有奖品呢,愿宝妈妈积极参加

/zphotos/space/afa07530-8691-47fb-8358-fdb6f759cf67.jpg

  1.样板计:树立学习榜样。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办公室主任、亲子问题专家林红强调,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在孩子面前,再细微的言行举止也要留意,树立好榜样。

  2.鼓励计:鼓励他挑战困难。孩子很容易因为一些挫折放弃努力,此时,家长的鼓励是他们前进的勇气和动力,能帮孩子找到问题、改正缺点,不断进步。

  3.倾听计:掌握孩子的感受。再小的孩子也会有自己的想法,父母一定要抽出时间,耐心听他说话,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以便及时对孩子的身心变化、问题等做出处理。

  4.赏善计:奖励比惩罚有效。赏识教育专家周弘认为,教育孩子,奖励比惩罚有效得多。用奖励正确来代替惩罚错误,既能避免伤害孩子,又可以督促他发扬优点。

  5.扮弱计:偶尔向孩子“求助”。缺乏责任心,常常是因为父母照顾太周到。偶尔向孩子“求助”,你会发现他变成了懂事的“小大人”。

  6.补强计:好习惯多夸奖。美国加州大学哲学家詹姆斯·多伯林提出“补强法则”,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正性行为受到认可时,就能逐渐摆脱自卑,不断激发自信心。

  7.冷淡计:任性时别睬他。任性几乎是独生子女的通病。此时,家长务必要狠下心“隔离”他,让他因为得不到关注,自动收敛坏脾气。

  8.放手计:让孩子自己尝试。包办父母只能养出飞不出笼子的金丝雀。制造一些让孩子尝试、摸索的机会,他们才能独立应对生活。

  9.纵容计:别扼杀淘气天性。“淘气包”、“捣蛋鬼”往往脑子灵光、求知欲强。在允许的范围内适当纵容这些行为,是挖掘孩子潜能和创造力的好时机。

  10.处罚计:让孩子懂得承担错误。做错事了可以安慰,但一定不能姑息,适度的惩罚才能让他明白“赏罚分明”这一生存法则。

  11.制冷计:自满时泼点冷水。一旦发现孩子有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的苗头,父母应该适时给他泼冷水,让孩子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

  12.点拨计:用引导代替说教。絮絮叨叨的说教,是孩子最不喜欢的教育方式之一。最好从旁稍加提示引导,这种启发会让孩子充满感激。

  13.感化计:用真情打动孩子。教育不仅是灌输、劝导、监督,有时还要动之以情。比如给孩子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会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14.平等计:别给孩子特权。要想克服“自我为中心”,首先得从家里开始,不要给孩子特殊的地位或特权,好东西要全家人分享。

  15.受挫计:适当挫折教育。美国教育家卡乐尔·桑德堡曾说,经过挫折和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更具生存竞争力。为了培养心理韧劲,适当的挫折教育必不可少。

  16.包容计:接受孩子的缺点。你的孩子也许不够聪明,有很多缺点,但父母不能因此嘲笑或嫌弃他,宽容弱点,才能战胜自卑,用优点掩盖瑕疵。

  17.虚拟计:时常 夸他“很棒”。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表示,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觉,他就会成为好孩子。告诉孩子“你很棒”,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会让他产生积极向上的正面自我评价。

  18.熏陶计:多接触好的兴趣。要想孩子拥有良好的兴趣爱好,不妨有意识地让他多接触这方面的东西,通过熏陶、感染陶冶情操。

  19.诱导计:别强迫孩子学习。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厌学,强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要通过增加学习趣味性、适当奖励等方法,诱导他的学习兴趣。

  20.容过计:主动认错时别追究。如果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家长不妨冷眼旁观,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21.训诫计:反复犯错不能姑息。如果同样的错误一再出现,家长不能姑息。必须进行有效的批评,让他不敢再有“不会被发现”等投机心理。

  22.疏导计:给孩子解释机会。教育孩子,“疏”永远比“堵”好。营造开放式的家庭环境,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解释的机会,他会更愿意跟你愉快合作。

  23.尊重计:尊重孩子的想法。亲子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不够尊重孩子。先尊重孩子的想法,才能收获孩子的信任和尊敬。

  24.对等计:当孩子的朋友。良好沟通的前提,就是相互平等。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忘年交”、好朋友,他才会愿意向你说出心里话。

  25.预防计:告诉他什么不能做。最好的防守也是进攻,与其出现问题后再管,不如提前就给孩子打好“预防针”,告诉他什么可以做,什么绝对不能碰。

  26.训俭计:制止浪费行为。浪费是现代孩子的普遍问题之一,对此,家长应理直气壮地制止和批评,帮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好习惯。

  27.防微计:及时纠正小毛病。对于霸道、懒惰等看似不大的小毛病,家长务必及时纠正,防微杜渐,以免小毛病发展成大问题。

  28.伴教计:多和孩子在一起。父母多抽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参与他的生活、娱乐等,不但可以增进亲子感情,还有助于发现孩子的潜能和特点。

  29.立规计:设好行为规范。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家长可以提前建立一套行为规则,让孩子试着自己判断和选择,学会约束行为,培养自控力。

  30.减负计:不要强迫孩子。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孩子,更不要给孩子树立“必须怎样”的目标,自由快乐地成长,孩子才能更好地发挥潜力。

  31.劝和计:帮孩子解决矛盾。当孩子与老师、伙伴发生冲突摩擦时,家长要主动充当“和事佬”,帮助双方消除矛盾和误会,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

  32.激将计:用好胜心激发斗志。当劝导、说教都不奏效时,家长不妨利用孩子的好胜心、逆反心,甚至嫉妒心适当“刺激”,激发他们的斗志。

  33.欣赏计:帮孩子发现优点。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容易引发自卑、嫉妒等不良心态。家长们要帮孩子看到自身优点,从而喜欢和欣赏自己。

  34.平火计:冲突时先压下火气。发生矛盾后,如果家长怒气冲天,孩子的情绪也会越来越激励。因此,家长要先压下火气,让孩子逐渐认识到冲动不能解决问题。

  35.励勇计:鼓励孩子大胆探索。勇于探索、大胆无畏的人往往能取得杰出的成就。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鼓励他们勇敢尝试,观察新事物。

  36.磨炼计:多体验生活。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历一些磨炼,比如参加军训、到农村体验等,他的意志会更坚强,以便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

/zphotos/space/2b9fe1a4-63ba-467d-91ed-fe792c5abf29.jpg

  当你没有时间应付你家宝贝,但是他又哭闹不止的时候,你是不是发现只要你一旦打开电视宝宝就会安静下来,这招总是万试万灵呢!可是,你又有没有发现宝宝却越来越“沉默”了呢?这不你看!原来,2岁以前宝宝常看电视可是会影响到他的语言发育,甚至是智力发育呢!

  研究显示,电视每开1个小时,孩子从大人那里听到的词汇量将减少500~1000个。2岁前的婴儿若看太多电视,不仅导致语言表达迟缓,还影响大脑发育。爸妈们千万不要把电视当作“哄孩神器”,电视不仅不能“照顾好”婴幼儿,反而会阻碍宝宝的语言发展,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最近,美国专门研究儿童行为的专家发现,长期暴露于长期暴露于电视环境中的婴幼儿,因为听得到、看得见的电视声音与画面,减少从家长那里听到或自己学说的词汇量,更加减少了婴幼儿与其照料者交流与说话的机会。这对婴儿的语言发育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研究还表明,除语言表达迟缓之外,过多看电视还会导致婴幼儿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能力迟钝。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语言发展是婴幼儿脑部发育的关键因素。

  分年龄段让宝宝适当看电视

  2岁以下宝宝:开始形成孩子的习惯

  时间:此时孩子更需要面对面交流,亲自探索世界。可尝试接触电视,但一天不要超过30分钟到1小时。

  内容:内容不是特别重要,对此时的孩子来说,电视节目新奇而又模糊不清。鲜艳、平和、活泼、幽默都可以,孩子们在看时往往会跟着唱呀跳呀,模仿或是拍巴掌。

  2~4岁的宝宝:开始让他作选择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可提出你的建议后再让孩子们选择看什么或看多长时间,时间快到时,提醒他们下面该做的事情。

  时间:此时孩子看得越多越想看,保证看电视时间比例最少,一天不超过1到2小时(包括电脑时间)。

  内容:此时的孩子应看正面意义的内容,不应有反面意义的内容,尤其不能有暴力内容。不能出现带有偏见、有不好语言、使人恐惧的内容,尽量避免接触商业广告。

  5岁以上的宝宝:培养他其他兴趣

  宝宝已经喜欢看电视了!这时候,你应该告诉他电子娱乐不是打发时间的唯一选择,合适的书籍、艺术类项目、拼接玩具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时间:此时的孩子希望看电视及玩电脑时间的越长越好,父母不能任由他们随心所欲。每天1~2个小时以内

  内容:有价值的信息。选择好的人物,关于个体、自然和文化的有价值的信息,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以及关于生活方面的启示,如独立、克服困难、责任心等。

  宝宝看电视8禁忌

  忌时间过长

  儿童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每天长时间地看电视,容易使孩子神经系统与机体产生疲劳,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学习等其它活动的正常进行。学龄前儿童每天看电视时间最好控制在40分钟之内。

  忌音量过高

  学龄前儿童看电视时,长时间在较高音量的刺激下,不仅容易使听觉的感受性降低,形成不良的听觉习惯,而且容易导致视觉等感受性的下降。相反,采用相对小的音量,对孩子的听力、视力、注意力等的发展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忌坐姿不正

  孩子看电视时,歪歪斜斜地就坐,如靠在被子上、躺在父母怀里,都容易使孩子未定型的脊柱发生变形与弯曲等,养成不良的坐姿习惯。

  忌患电视孤独症

  电视和电视游戏机对儿童的吸引力极大。儿童思维分析力差,模仿性很强,长此下去,儿童只对电视节目感兴趣,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性格变得孤独,严重的可出现反常的心理状态。

  忌距离过近

  学龄前儿童看电视总喜欢往前面坐。这样,孩子的眼睛在屏幕发出的强光的长时间刺激下,不仅容易使视觉的敏锐度与适应性降低,而且容易造成眼睫状肌调节功能的降低,晶状体逐渐变凸,导致近视出现。一般来说,看电视时,把孩子的座位安放在距离电视机2.5~4米处为宜。

  忌光线过暗

  看电视时,室内光线过暗,则影响孩子视觉功能的发展,也容易导致近视现象的出现。晚上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时,不要把照明灯都关闭,在电视机后方安上一盏小红灯,可起到保护视力的作用。

  忌看武打凶杀内容的电视

  学龄前儿童常常看武打凶杀片,不仅容易使孩子长时间处于紧张、恐惧状态,影响身心健康发育,而且容易使孩子产生好奇心,进行模仿,导致孩子对打架斗殴等不良社会现象适应性的提高,攻击与冒险行为增多。

  忌让孩子躺着看电视

  一些父母让小孩躺着看电视,以为孩子舒服,其实适得其反,这对孩子的健康颇为不利。有些人喜欢躺在床上或沙发上看电视,觉得这样看电视舒服自在又省劲。他们的孩子也跟着学,躺着看电视。其实,躺着看电视害处是很多的。这是因为躺着看电视时,不但要仰着头,侧着身,而且需要歪着脖子和偏转眼睛。

/zphotos/space/1c83e313-1a4d-4fb1-8a98-a5629341e936.jpg

  记者扮演“坏阿姨” 道具还没用上,三句话就领走了

  6月21日上午9点,记者跟随日照市公安局的民警来到一家幼儿园。该幼儿园共有2岁至6岁的学生400名左右,为了让此次“诱拐”实验更加贴近真实,民警在跟园方沟通后,选择在孩子到幼儿园内的游乐场玩耍时进行。

  21日上午9点30分,100多名孩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各自的老师带到游乐场玩耍。就在孩子们开开心心玩耍时,实验开始了。

  一个由记者扮演的“坏阿姨”走到一名正在跳绳的小男孩身边。“小朋友你好,我是你妈妈的朋友。她让我给你带了一些零食,可是阿姨拿不了放在门口了。你能 帮阿姨一起拿进来吗?”记者心想此招不行就用手中的棒棒糖“贿赂”,没想到这名小男孩听后直接扔下手中的跳绳拉着记者的手就走。

  这让幼儿园的老师们直呼,“这也太好骗了吧!”

  警察装成“坏叔叔” 玩具让孩子着迷,跟出校门500多米

  民警小徐对自己手中的道具“变形金刚”信心满满。“这是我儿子过生日时,他姑姑送他的生日礼物。平时儿子就对这个玩具爱不释手,用这个‘骗’小孩,肯定有效。”

  果然不出小徐所料,当他拿着“变形金刚”走到游乐场时,孩子们的目光一下就被吸引了过来。

  小徐自顾自地往地上一坐,便开始拿着遥控器操控起了“变形金刚”,没想到这一玩,5个孩子立即凑了过来。

  “有没有人想玩?”小徐试探地问。听到小徐这么说,这5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说,“我要玩,我要玩!”

  这时,小徐顺势说,“这个地方太小了,我车上还有好多玩具,咱们去外面玩好不好?”

  这时其中的4个孩子高兴得直呼“好”,然后手拉手跟着小徐走出了校门,一直走了500多米,直到小徐停下他们才停。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有个胖胖的小男孩一直拉着小伙伴说别去。看着同学们被带走了,他赶紧跑到老师面前告诉老师,“那个人是个大骗子!”

  这个胖胖的小男孩儿叫“宽宽”,今年5周岁,他也是这次“诱拐”实验中,唯一一个没被骗走的孩子。

  妈妈们监控室观看 最初还有信心,看着看着跳了起来

  为了引起家长对孩子人身安全教育的重视,日照市公安局通过幼儿园邀请了10名家长代表参加此次模拟实验。她们在幼儿园监控室内,通过无线监控观察着孩子们的举动。

  这10名家长里,起初有一半的母亲表示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她们自称经常教育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等,所以坚信孩子不会上当。可当看到自己的孩子也被轻松骗出校门后,这些妈妈着急得跳了起来:“如果是真的人贩子来了,这样的后果,我都不敢想象。”

  看着孩子轻易就被骗走,一位家长按捺不住,临时决定下场客串“坏阿姨”。她拿了一个iPad,如法炮制也成功带走了5个小朋友。

  家长王女士说:“我平时跟女儿说得挺多的,不许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能跟陌生人走。没想到她一个人独处时,这么容易就被骗了。这个活动让我知道孩子是天真的,不能指望他们单独面对诱惑,作为家长必须时刻不能放松。”

  在半个小时的模拟实验中,有十多个小朋友被“骗”,这让幼儿园的老师们也很吃惊,说这个结果真是大大出乎意料。“我们每周都有三四节的安全教育课,这说 明日常的说教,没能够让小朋友在遇到拐骗时有自我保护意识。这个体验活动对我触动非常大。单靠说教很多时候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一定要通过实际体验来让孩子 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民警支招

  家长防孩子被拐须“十项注意”

  日照市公安局的民警告诉记者,零食、玩具、iPad等电子类产品对孩子的诱惑力大,再加上他们的警惕性小,很容易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因此在这方面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或者进行防拐模拟游戏都是有必要的。

  “针对此情况,我们策划了这次‘诱拐’实验。这个实验要教育的其实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幼儿对坏人并没有认知,他们的世界是天真的。通过这次实验,希望更多家长、老师能够提高警惕。”日照市公安局的民警说。

  根据以往案例的经验,公安机关总结了以下几点防范措施,特别提醒家长注意。

  1、带孩子外出时,要随时保证孩子在视线范围内,尽量不要带孩子到人员复杂拥挤的场所,以免孩子因拥挤走失被拐;

  2、不要带孩子到偏僻人少的地方,在路上行走时注意防范后面来的摩托车、面包车;

  3、不要把孩子交给陌生人看管或带走,即使短时间照看,也要把孩子交给可信赖的人;

  4、尽量避免让孩子单独留在家中或者店铺中,如果家长确需短时间外出,应告诉孩子除了父母外其他任何人敲门都不要开;

  5、要教育孩子学会拒绝陌生人的饮料、糖果、礼物,不要跟陌生人走;

  6、在幼儿园或学校家长要亲自或指定专人接送孩子,防止犯罪分子乘虚而入;

  7、教会孩子熟记家庭电话号码,所在城市和小区、村庄,父母和家庭成员的名字;

  8、教会孩子辨认警察、军人、保安等穿制服的特殊职业人员,遇事打110,一旦在商场、超市、公园等公共场所与大人走失,学会寻找穿制服的工作人员;

  9、给孩子佩戴有家庭相关信息的物品,记住孩子身上一些明显的体貌特征,如黑痣、胎记、伤疤等;

  10、如需聘请保姆要到正规中介机构,注意核实保姆身份,保留身份证复印件和清晰的生活照片,同时要注意提醒教育保姆提高防范意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