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大王

  有一位禅师要去云游,临行前,吩咐弟子们看护好寺院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侍弄兰花很殷勤。有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弟子们却因为疏忽将兰花遗忘在了户外。第二天一看,花盆花架,支离破碎,株株兰花,憔悴不堪。待禅师云游归来,弟子们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备领受责罚。禅师聆听了原委,见弟子们个个面有愧色,便平静地宽慰道:「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在场的弟子们听后,肃然起敬之余,犹如醍醐灌顶。

  看似平淡的话语里,蕴含了多少人生智慧: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养家的,我又何尝是为了生气而生活的……植一株快乐的兰花于心田,拥有恬淡心情,看淡成败得失,于是自在生活。


  “诗曰:虞舜大孝,竭力于田,象鸟相助,孝感动天。”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古圣先贤以至德垂宪万世。在上古时代,有三位非常著名的帝王:尧、舜、禹,他们均因德行至大而受四方举荐登上帝位。这其中,大舜因“至孝”而感动天地,被尧帝选中为继承人,他的故事也被列为历代孝行故事之首。

  尧帝十六岁称帝治理天下,到八十六岁时,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继承帝位。于是他征求群臣的意见,没想到众位大臣异口同声地向他推荐一个乡下人——舜,因为舜是一个著名的孝子。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把孝行放在德行的首位,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必定会爱护天下的百姓。

  舜即位之后国号为“虞”,历史上称他为“虞舜”。

  虞舜,本姓姚,名重华。父亲叫“瞽叟”,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很顽固,对舜相当不好。舜的母亲叫“握登”,非常贤良,但不幸在舜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于是父亲再娶。后母是一个没有妇德之人。生了弟弟“象”以后,父亲偏爱后母和弟弟,三个人经常联合起来欺负舜。

  舜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即使在父亲、后母和弟弟都将他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的情形下,他仍然能恭敬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希望竭尽全力来使家庭温馨和睦,与他们共享天伦之乐。虽然这其中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曲折,但他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

  小时候,他受到父母的责难,心中所想的第一个念头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他们生气!”于是他便更加细心地检省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如果受到弟弟无理的刁难,他不仅不因此恼怒,反而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他经常深切地自责,有时甚至跑到田间号啕大哭,自问为什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得到父母的欢喜。人们看到他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懂事孝顺,没有不深为感动的。

  舜一片真诚的孝心,不仅感动邻里,甚至感动了天地万物。他曾在历山这个地方耕种,与山石草木、鸟兽虫鱼相处得非常和谐,动物们都纷纷过来给他帮忙。温驯善良的大象,来到田间帮他耕田;娇小敏捷的鸟儿,成群结队,吱吱喳喳地帮他除草。人们为之惊讶、感佩,目睹德行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即便如此,舜仍是那样恭顺和谦卑,他的孝行得到了很多人的赞美和传颂。不久,全国各地都知道了舜是一位大孝子。

  那时候尧帝正为传位的事情操心,听到四方大臣的举荐,知道舜淳朴宽厚、谦虚谨慎。但惟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治理天下,尧帝便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让九个儿子来辅佐他。希望由两个女儿来观察、考验他对内的行持;由九个儿子来考验他对外立身处事的能力。

  娥皇和女英,明理贤惠,侍奉公婆至孝,操持家务农事也井然有序,不仅是舜的得力助手,也成全了舜始终不渝的孝心。有一次,瞽叟让舜上房修补屋顶。舜上去之后,想不到瞽叟就在下面放火。当大火熊熊往上燃烧,就在万分危险之时,只见舜两手各撑着一个大的竹笠,像大鹏鸟一样从房上从容不迫地跳下来,原来聪慧的娥皇和女英早已为他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又有一次,舜的父母又用其他方法来谋害他,想把他灌醉后杀害。可是他的两个妻子事前就给他先服药,让舜即使终日饮酒也不能伤害到自己的身体。

  还有一次,瞽叟命舜凿井。舜凿到井的深处,瞽叟和象想把舜埋在井里,就从上面往井里拼命倒土,以为这样舜就永远回不来了。没想到舜在二位夫人的安排下,早已在井的半腰凿了一个通道,从容地又躲过一劫。当象得意地以为舜的财产都归他所有时,猛然见到舜走了进来,大吃一惊,慌忙掩饰了一番,但舜并未露出愤怒的脸色,仍旧若无其事。此后侍奉父母,对待弟弟,反而越加谨慎了。

  舜初到历山耕种的时候,当地的农夫经常为了田地互相争夺。舜便率先礼让他人,尊老爱幼,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众人。果然,一年之后,这些农夫都大受感动,再也不互相争田争地了。

  他曾到雷泽这个地方打鱼。在这儿,年轻力壮的人经常占据较好的位置,孤寡老弱的人就没办法打到鱼。舜看到这种情形,率先以身作则,把水深鱼多的地方让给老人家,自己则到浅滩去打鱼。由于一片真诚,没有丝毫勉强,令众人大为惭愧和感动,所以短短的一年内,大家都互相礼让于老人。

  舜还曾经到过一个叫陶河的地方,此地土壤质量不佳,出产的陶器粗劣。令人惊讶的是,舜在此地治理一年后,连陶土的质量都变好了,所做出来的器皿相当优良。大家一致认为这是舜的德行所感召的结果。后来,只要他所居之处,来者甚众,一年即成村落,二年成为县邑,三年就成为大城市。亦即是史上所称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尧帝得知舜的德行后,更加赞赏。于是进一步考验他种种的能力,舜也毫不畏惧接受了诸多艰难的考验。一次,尧帝让舜进入山林川泽,考验他的应变能力,虽遇暴风雷雨,然而舜凭着智慧与毅力,安然无恙地回归,他的勇敢镇定,使尧帝坚信舜的德行与能力足以治理天下。

  舜历经种种考验之后,尧帝还是并未马上将王位传给他,而是让他处理政事二十年,代理摄政八年,二十八年之后才正式把王位传给舜。足见古代的帝王对于王位的继承,确实是用心良苦,丝毫不敢大意。假如不能以仁治世,以德治国,国家就难以长治久安。

  当舜继承王位时,并不感到特别的欢喜,反而伤感地说:“即使我做到今天,父母依然不喜欢我,我作为天子、帝王又有什么用?”他的这一片至德的孝行,沥血丹心,莫不令闻者感同身受,继而潸然泪下!皇天不负苦心人,舜的孝心孝行,终于感化了他的父母,还有弟弟象。

  《孟子》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能做到孝顺,我们也能。因为我们天性中都有一颗至善、至敬、至仁、至慈的爱心。假如我们能以舜为榜样,真正尽到“孝亲顺亲”的本分,深信必能缔造幸福美满的家庭。继而再将“孝”扩大到我们周边所有的人、事、物,任何的冲突对立都会冰释消融。这至孝的大爱孕育出的是互敬互爱、和睦共处的和谐社会。

  愿我们都能以身作则,相互勉励,做一个真正的孝子。


  宋国有一个叫曹商的人,被宋王派去出使临国。临出发时,宋王赏他几辆马车。到了秦国以后,曹商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极力地奉承秦王。秦王听了十分高兴,又赏给他一百辆马车。曹商带着一百多辆马车,趾高气扬地回到了宋国。

    曹商见到庄子,得意扬扬地夸口道:“像你这样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靠编织草鞋来勉强维持生活,这一点我不如你;但是我能获得显赫的拥有万辆马车的秦国国君的赏识,得到一百辆马车的赏赐,这方面你就比我差远了。”

    庄子笑了笑,说:“我听说秦王生病,征求名医,凡是能治好秦王的毒疮的,赏赐马车一辆;能够给秦王舔痔疮的,赏赐马车五辆。所治疗的部位越低下,赏赐的马车越多。你现在得到了一百辆马车的赏赐,是给秦王治过哪里呢?请你快走开吧。”

    说明: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没有廉耻之心的小人。


  在秦蜀的山谷中,有一个叫南岐的地方。那里的水喝起来有点甜,但水质不好,凡是常年喝这种水的人,脖子上都会长出一个大肿包。所以南岐这个地方的居民,没有一个不是得了这种病的。有个外地人来到南岐,一群妇女和儿童好奇地围着他看,并且讥笑他:“你的脖颈看起来好奇怪啊,干瘦干瘦的,一点也不像我们的。”外地人回答说:“你们脖子上的那个大肿块,其实是一种瘿病啊!你们为什么不去找药治病,反而嘲笑我的脖子干瘦呢?”南岐人对外地人说:“我们这里的人都是这样的大脖子,哪里用得着把肿块去掉呢?”南岐人始终不明白脖子上有肿块是一种病,是丑陋的。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自身的问题不但不以为错,反而认为理所应当,是见识浅陋、无知自大的表现。


  

   

  诗曰:孝哉闵子,衣芦御车,感父救母,千古令誉。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生了两个弟弟。人都有私心,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别。后母平时对子骞很不好。严冬,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着保暖的丝絮做的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也感觉不到冷。可怜的子骞却裹在一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衣服里。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就是在这种极大的差别中,子骞也从来没有一点怨言。假如今天是我们,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是否能够承受?是否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可是子骞一点也不怨恨他的后母。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子骞的父亲外出办事,要子骞驾车。冰天雪地,子骞身上芦苇做的衣服哪里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双手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一阵寒风吹过,子骞剧烈抖动的身体实在没法抓紧缰绳,一失手,缰绳脱落了,这样就引起了马车很大的震动。因为子骞驾车的技术一向很好,今天却大失水准。坐在后面的父亲身体猛晃,就非常生气地抽了他一鞭子,衣服破了,芦花飞了出来,父亲顿时脸色大变,眼睛湿润:原来,子骞的“棉衣”里全都是一丝丝的芦苇絮,没有一片丝絮的影子!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能忍受得了呢。让孩子在三九天里冻成这样,遭这样的罪,是自己没有尽到作父亲的责任啊!没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这样品行恶劣,对继子如此狠毒。子骞的父亲当即决定把妻子赶出门去。子骞听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就是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可是如果母亲不在的时候,家里的三个孩子就都要受冻挨饿了。他的这番话使父亲非常感动,于是就不再赶他的后母了。看到闵子骞一点都不怀恨于心,后母深受感动,她对自己的行为深感后悔,从此也把子骞当成和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疼爱。

  在当时,如果子骞的父亲一怒之下把后妻赶走了,那么可以说,这个家庭从此以后就天伦不再,妻离子散,这是何等的悲惨。可是因为有这样一位孝子子骞,才使整个家庭结局为之转变,避免了沦落到如此悲惨境地。而造就这种转变的力量只在我们一念之间,这一念就是纯洁之孝,也就是每一个人心目当中都有的自性的纯孝。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子骞一番挽留后母的话,非常的凄凉,非常的恳切,又非常的悲切,完全是肺腑之言,连铁石心肠的人听后,都为之声泪俱下,他的天性是何等的孝敬、纯洁,何等的淳厚、善良。这句话流传千古,让后代的人都不禁赞美闵子骞的孝心孝行。如果我们也是生长在类似的家庭环境当中,我们也应该要懂得与后母好好地相处。如果能向子骞学习,相信在家庭生活当中,一定可以免去许多的误会、许多的争执和许多的不愉快。人都有孝心、孝行,天下不会有人心肠像铁石一样,只要我们肯用心,发自内心对父母孝顺奉养,父母再怎么不好,也都会有感悟的一天。



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顾名思义,这种毛毛虫喜欢列成一队行走。最前面的一只负责方向,后面的只管跟从。生物学家法布尔曾利用列队毛毛虫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诱使领头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绕圈,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都可以是队伍的头或尾。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直到几天后,毛毛虫们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下来。

毛毛虫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盲目跟从,进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

任何人都不可以一直跟从着别人,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或者将来可能遇到的引导者。自己的路要自己选,一味地追随别人的脚步,那叫盲从。

只有自己思考,才会正确选择自己的路。你是列队毛毛虫吗?



从前,有个生麻风病的人,一直躺在路旁,等人把他引到有神奇力量的水池边。但是他躺在那儿近 40年,仍然没有往水池目标迈进半步。

有一天,天神碰见了他,问道:“先生,你要不要被医治,解除病魔 ?”

那麻风病人说:“当然要 !可是人心好险恶,他们只顾自己,绝不会帮我。”

天神听后,再问他说:“你要不要被医治?”

“要,当然要啦 !但是等我爬过去时,水都干涸了。”

天神听了那麻风病人的话后,有点生气,再问他一次:“你到底要不要被医治 ?”

他说:“要!”

天神回答说:“好,那你现在就站起来自己走到那水池边去,不要老是找理由为自己辩解。”

听后,那麻风病人深感羞愧,立即站起身来,走向池水边去,用手心盛着神水喝了几口。刹那间,他那纠缠了近 40年的麻风病竟然好了!

什么都要靠自己,与其等待别人的帮助,还不如自己帮助自己,在任何艰难的处境里,惟一可以指望的就是自己。等待机遇的降临,还不如自己去主动寻找机遇。



有个渔人捕鱼技术一流,被人们尊为“渔王”。然而年老的“渔王”非常苦恼,因为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他经常向人诉说苦恼:“我真不明白我的儿子捕鱼技术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给他们传授捕鱼技术,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我的经验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可他们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成功的道路永远都不可能是平坦的。若要让自己的孩子自立,就要舍得让他们在追求的过程中受挫伤,只有这样才会在学到经验的同时得到教训。


  很久以来,斑马为什么会有色彩对比强烈的黑白条纹,对我来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斑马固然美丽,但却不符合达尔文“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因为但凡鸟兽虫鱼,为了躲避天敌的攻击,都有着与环境相匹配的保护色。在非洲大草原上,斑马这身打扮实在是太显眼了,这使它们很容易成为狮子、土狗之类食肉类动物的攻击目标。

  斑马为什么会有黑白条纹?我曾经多次向人请教过这个问题。有人一本正经地说,这种条纹可以让智商差点的捕食者分不清斑马的头和尾——有一种鱼就是这样干的,电脑的屏幕保护里就能看到——而众所周知,斑马的后腿十分强劲有力,不小心站到后面的捕猎者必受重伤。这种说法似乎能有一定道理。

  近日看一本生物杂志,才发现正确答案。原来,在非洲大陆,有一种可怕的昆虫——舌蝇。动物一旦被舌蝇叮咬,就可能会染上“昏睡病”——发烧,疼痛,神经紊乱,直至死亡。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舌蝇的视觉很特别,一般只会被颜色一致的大块面积所吸引。对于有着一身黑白相间条纹的斑马,舌蝇往往是视而不见的。斑马的条纹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在进化过程中,斑马的选择虽然使它有更多的被捕猎的风险,但也使它成功地躲掉昏睡病的困扰,使它们的群体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现在,斑马已经成为非洲大草原上数量最多的动物之一。

  根据斑马的选择,我们可以教育学生: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完美无缺的选择。

  你不可能同时拥有春花和秋月,不可能同时拥有硕果和繁花。

  你不可能同时拥有明星的欢呼鲜花和隐者的清逸自在。

  你不可能同时走上两条不同方向的道路,各个方面都出类拔萃。你不可能同时拥有玩游戏时的快乐和优秀学业成绩的令人尊重。

  你不可能把所有的好处都占完了。

  你总要学会权衡利弊,学会放弃一些什么,然后才可能得到些什么。

  你总要学会接受生命的残缺和悲哀,然后,心平气和。

  因为,这就是人生。

 

  一个男孩去牧放奶牛,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他和奶牛登上一座高山,一道山谷展现在他面前,茂密的云杉树林尽收眼底。树林里能发出动听的回音,无论何处都不会有如此美妙的声音:男孩对此却一无所知。

  男孩开始吹奏芦笛,一边在为他的牲口寻找可口鲜嫩的草料。牧歌悠悠,十分悦耳;不料从远处传来一片回声。可是男孩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他朝四处张望,却不见一个人影,便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道:“那儿谁在吹芦笛?”.

  “那儿谁在吹芦笛——?”只听见有人也在问。可是男孩不知道,这究竟是谁在说话。“你是谁?”他又喊道。

  “你是谁——?”那边又喊道。他觉得这声音十分耳熟;他不由得暗暗高兴:现在可以同一个兄弟说话聊天啦。“上我这儿来!”他喊道。

  “上我这儿来——!”回声说。

  “我不能!’’他说。

  “我不能——!”那边也说。

  就这样,你来他往,一句连一句,持续了大约有一刻钟。这时候,我们这位小男孩,以为那个陌生朋友在捉弄他,于是他开始骂对方,对方也开始骂他,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所有这些话语在树林上空回响。小男孩血气方刚,妙语如珠,还骂对方是蠢驴。所有这些清词丽句在四处山谷里一清二楚地回荡缭绕。

  这时候,一个采药老人恰好从那儿路过,他侧耳细听这叫骂声。“孩子!”许久他才问道,“你干吗如此喊叫?这儿又没人招惹你。”

  “唉!”男孩说,“请告诉我,你认识那个男孩吗?他为什么在那边森林里骂我?简直把我当成了傻瓜,不停地朝我号叫。他这样骂我,可我又没有得罪他;现在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恨不得教训教训他。但愿他会来这里;如果他同我一般大,我非揍他几个耳刮子不可!”

  “别这样,孩子!”采药老人说,“我听得一清二楚,这场争端是你先挑起的。谩骂别人的人,别人也同样回敬他,那么他就得自食其果!”

 

故事大王

故事大王

性别:女   年龄:43 岁

黑龙江 哈尔滨市 松北区

Ta的粉丝:0

相册   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