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棋手在世界围棋赛场屡创佳绩,围棋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其教育的功用被多数的家长所认同。围棋考级、各种围棋升级赛升段赛,以及其它各类围棋赛事层出不穷。给围棋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础。围棋的文化得到空前的繁荣,围棋普及工作也方兴未艾。
家长的重视,孩子自身爱好的培养等等这些都促进了围棋普及的发展。业余时间学围棋、下围棋,参加围棋升级赛成为了很多小朋友生活的一部分。然而,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学习围棋的目标仅仅是这些吗,从一个考场到另外一个考场,参加围棋考级。这些就是我们想要的围棋吗?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围棋教育呢。是看到孩子的级位证书上多了一个级位的证明还是家长获得一种心理的安慰呢。围棋的教育只是简单考级,升段提高自己的棋力这么简单吗。您能够理解日本围棋大竹英雄为了围棋之美而拒绝下俗手的拂袖而去吗。围棋的教育功用不仅仅这么单一。围棋的竞技性已经被过度的夸大。围棋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更好的张扬。或者,竞技性、功利性的围棋已经违背了围棋教育的初衷。
那么试问我们需要的围棋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您能够体会古人:约客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那份优雅和淡然吗。过度的功利化的教育对于围棋文化的本源是否也是一种亵渎?作为家长作为围棋教育工作者以及广大的围棋普及工作者。真正认真的去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也许,我们需要做的是:少一分浮躁,多一些沉静。少一些功利主义,多一份耕耘。让围棋文化更加绚烂,让围棋更加儒雅。当然,这些并不容易。因为不易,所以也更期待更多的围棋教育普及工作者们去坚持,期待着这样的一天。
“下围棋,大家能看多少步啊?”
![图1 布局阶段 定式实战图[点击放大]](http://z.abang.com/d/weiqi/1/1/k/2/-/-/1.jpg)
“我只能看到10步(就是10个子),再往后看,前面下的棋位置就开始不清晰了,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和我一个毛病。有没有办法让自己看得更多一点啊?我刚开始学围棋,听说高手至少看到20步以上。世界冠军要读到几百步,我就纳闷……” 这是一个棋友在网上发帖提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难解。即使是职业棋手,答案也不尽相同。 如果单就一种“变化”,据说默算七十几步也是有的,从职业棋手的解说来看,默算三、四十步是常事。 这里插个传闻:日本著名棋手加藤的算路很深,一次在拆解一个变化时停下来说:“不行,下面第三十四手有一个双打,黑没法两全”。当时坂田荣男在边上说:“可以,接着走到第六十二手的时候可以反吃回来。” 接上内容:预想结果的中途,某方着手发生了变化,就产生了“分支”,后面双方的着手都随变化而不同。 一盘棋中,仅一个局部可以有几个至十几个基本变化,而每个基本变化可以有几步到几十步着手。如果基本变化中出现了某方的“分支变化”,着手计算的结果将是十分浩瀚的。 图1 左下角是小目低挂一间高夹定式数十型(常见型)中的一型。黑1托、白2扳、黑3断,围绕此型,又有大量变化。
![图2 定式变化预想图[点击放大]](http://z.abang.com/d/weiqi/1/1/l/2/-/-/2.jpg)
是上述大量变化中某一变化的预想图。可以看出,不算左下角原来的三手棋,已经默算到了48手(实战并未走成此图)。而这只是:该角部/一间低挂/一间高夹/数十种常见定式中/托断夹攻一子/基本型中/诸多变化中/其中一种变化的/某一分支!! 看到这里,有些棋友不免有些泄气 … 要算这么多步吗?而且这还只是其中一种变化?! 要明白的是:首先,我们的目的不是成为职业棋手——而且还得是世界一流的;另外,我们看看著名围棋大师吴清源在接受采访时是怎么说的: 问:吴先生落子之前,目算步数时要算几遍,每一次目算能看多少步? 答:许多人曾问过我这个问题,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没法三言两语说明白。常听人说一眼看30步的话,其实不用看这么远,也可以下出好棋。每看一遍都见出许多枝叶的细节,如果只一个细节没看到,因而了解错误,则全部的目算就都没有用了。在目算棋势时,必须做最好的判断,在目算的同时就做判断了。如果判断错误,目算多少步都没有用处了。 吴清源在对木谷实(日本著名围棋大师)的回忆中写道:即便是对业余棋手下让九子的指导棋,他一般每局也要用半天以上。…… 曾问其为何长考的理由。他回答说,他首先在作为直感而浮现于眼前的四、五手中,从最不可能成立的一手开始,一子一子地往下计算。
吴清源接着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除了中盘的绞杀和收官以外,其他的地方无论如何也是算不尽的。况且,对方若在自己计算范围外的地方打下一手的话,那么一切还得再从零开始算。与木谷实相反,我首先在最早浮现于眼前的几手中,从最有可能成立的一手开始算,如这一手不行,再考虑另一手。
小结:我们通过以上内容,一方面可以窥见到职业棋手对围棋认真执着的态度和程度,另方面也能体会到作为一名职业棋手的辛苦。现代围棋由于对局用时缩短,棋手们“长考”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比拼的是平时的各方面积累,这也是围棋名局也逐渐减少的原因之一吧……
/zphotos/space/e4a1ebe3-3b94-4711-9b8e-49a2fce3a22e.jpg
初学围棋,最大的困惑不在围地,首先遇到的是棋子的吃与被吃,而后是整块棋的吃与被吃(死活)。有了一次次被吃的教训,也就掌握具备了吃“别人”的的技巧和能力。下面列举一些围棋中常见的吃子与被吃的棋型。 本文不是要初学的棋友“背”下此棋型,而是给出常见和通用的形,并说明默算的方法。
![]() 图1 这是边角常见的棋型。黑▲子被白三子包 | ![]() 图2 黑1立,从上图的差一气被提延至两气 | ![]() 图3 但轮白棋走,紧追不放 | ![]() 图4 黑棋再逃 |
![]() 图5 但不幸的是:轮白走,白下在4位提黑 | ![]() 图6 黑三子被提,成了这个形状。损失惨重 | ![]() 图7 结论: |
我们知道,棋子的“气”是棋子在棋盘上赖以生存的条件,一个子只要有气,就可以不被提去。一块棋假若有两个“眼”就能够永远在棋盘中生存、发展,属于这块棋的所有棋子都将作为“活子”对待。所以说,围棋艺术暗示着“生与死”的搏杀。
| |
图一 | 图一:角上的三颗棋子围住的空交叉点就是“眼”,左边上五个子围住的空交叉点和中腹七个子围住的空叉点都是“眼”。 |
图二 | 图二:图中角上四子围成的两个空交叉点称为“一个眼”,上方中腹被围住的两个空交叉点和下边多个子围住的三个空交叉点都应该称为一个“眼”。 |
如图三:角上的两个黑子围住的空交叉点看上去似“眼”,但却不能真正起到眼的作用,当白方行在A位“打吃”之后,黑方将要被吃也是这个道理。这样,空交叉点也就不复存在了。在图中的另一个例子中,A,B两点均没有黑子,那么,当白方将A、B两点完全占有时,C就不能称为“眼”了。看图四,黑方眼形被白方占据要害之处后,“眼”便消失了。 我们把这种象“眼”而又不是“眼”的形状叫做“假眼”。 | |
图三 | 图四 |
图五 | “假眼”是迟早将消失的“眼”形,如图五白1打,黑2接,眼形马上消失。 |
在围棋中,棋盘上的棋子有活棋和死棋之分,前一课讲了活棋,现在我们讲一讲死棋。 图一中被白方包围的六个黑子没有两个以供活棋的“眼”位,所以是死棋。 | |
图一 | 图二 |
死棋可以出现在棋盘的任何一个地方。如图二的角上为死棋,图三的边上为死棋和图四的中腹为死棋。 | |
图三 | 图四 |
在对局中出现死棋可以将其提掉,也可以不提,而到了终局后再把死棋从棋盘上拿掉,以计算胜负。棋盘上的死棋是先提掉还是待终局时拿掉要视情况而定。如不提掉对方被围的棋子便威胁到已方的生存或使对方被围的棋逃脱,则应提掉对方的死棋,反之,等终局时拿掉就可以了(见图六)。 | |
图五 | 图五:轮白先走,必须先提掉围住的黑四子,因为在白的包围圈外的黑四子对白棋吃黑四子有威胁,所以白方必须提掉黑的死棋。 |
图六 3 | 图六:白棋围住的黑四子可不必提掉,因为白子没有危险。 |
/zphotos/space/24ab3da5-8711-493e-a118-479ad91e7504.jpg
前面说过,围棋就是围地。我们经常用一方围得的空白交叉点(目),来评估围棋对局中的得失和效率、计算胜负等。请从一开始就建立起这个概念,以后会始终用到。
图例的右下,可以直观地看到:同样围1目地,在角部用了两子;边上用三子;中腹则用了四子。 这是围棋的特性,因为角部借用了两条边线;边上借用了一条;中腹则完全没可借用。 可以想像成一个人缩在墙角、靠在墙上、和孤零零站在大街上的情景。 图例的左上,分别是在角、边、腹,两眼活棋的示例。都围得2目,而且都是独立完整的活棋。角部最少需要六子,边上为八子,中腹达到十子。 说明角部最容易做活棋,边部次之,中腹居末。注意:只有终局时活下来的棋才能参加胜负的计算。 所以,围地、做活从易到难,分别是:角、边、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