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录

一个人大脑中从未分享过的疑惑、知识、经验、见解和判断力,总是另一群人非常想知道的东西。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人表示不清楚什么是素质,似乎永远也说不清。其实,素质并不那么难以理解。教育界认为人的素质包括身体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艺术审美等五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一位伟人说得更为简洁:当你把学过的东西忘掉了,剩下的就是素质。也就是说,忘不掉的才是素质。


那么,什么是忘不掉的呢?根据人们的深切体验可以说,兴趣、习惯、思维方式是忘不掉的,而更忘不掉的是爱是情感是对美的追求。显然,这些忘不掉的素质与文学艺术与丰富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


然而,现实是值得忧虑的。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强化,青少年被迫疏远文学艺术和丰富的生活,已经出现了某些“情感荒漠化”的倾向。据我们做的全国性调查发现,小学生最不喜欢的课居然是音乐、美术和劳动,初中生最不喜欢的课居然包括音乐和语文。半数以上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在沉重的压力之下,他们接触的课外书大为减少。在课外休息时间,父母们最希望孩子读的书依旧是教学参考书。可怜的父母们不约而同念起一句口头禅:“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要管!”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新甚至被认为是民族之魂。专家指出,创新的基础是审美。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一个规律:对少年儿童帮助最大的媒介内容是儿童文学,其次是知识类读物;凡是爱读儿童文学的学生,道德状况得分较高,而道德状况得分较高的学生,往往爱读儿童文学,反之亦然。这个发现或许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审美对人发展的重大意义。


我常常想,究竟什么是教育?结论是教育是人的解放而首先是心灵的解放,决不应当成为枷锁。任何一个家庭,任何一所学校,都不是单纯的职业或技能培训中心,而第一位的任务是人格教育。真正的教育永远是与人的灵魂有关的事业,真正的教师首先是人格之师其后才是知识之师。那么,审美便是教育的第一块基石。


1994年秋天,路过南京的时候,专程拜访了著名小学教育家斯霞。84岁的斯霞告诉我“三品”之说,即“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我建议广大青少年朋友及其父母和教师深思“三品”之说。


法国:暑假几乎没有作业,除了玩还是玩


法国小朋友的暑假,足足有两个月,却没有一个字的作业,一如他们从小学到中学,平常放学回家的每一天:书本只要安放在学校就好,回家没有作业,无压一身轻。


那么漫漫长假,法国小朋友干什么呢?除了玩,还是玩!


Elli是法国当地一名记者,她女儿正在巴黎上中学。Elli说,法国孩子从小学到初中,都是没有假期作业的。这种习俗,跟法国国情有关,孩子暑假期间,也是法国的国定假期,正式员工有一个月的休假时间,所以孩子一般都会跟家长一起玩。如去登山远足,或开房车出去长时间旅行。


法国人Yannick先生,毕业于法国巴黎综合理工,目前在中国工作。他告诉我们——


法国高年段的学生,也有暑假作业,但肯定没有中国学生多,每天一个小时以内肯定做完了。所有的作业量,完全不会影响到学生们的假期质量。


法国孩子也没有上补习班的习惯。倒是夏令营很普遍,不过是凭兴趣参观、游览,自己可做研究。


比如大家在徐静蕾主演的电影《将爱》里,看到的法国波尔多红酒区,就是一块学生夏令营胜地。法国一些小学生常常在暑假参加“葡萄夏令营”,到盛产葡萄酒的法国西部地区参观、游览,了解法兰西民族的历史和传统,并在酒厂学习做葡萄酒。


一定要说老师有什么规定动作,可能是在放假前,像戏剧科目的老师,会请孩子集体表演一个剧目,作为期末汇报,也是假期开幕仪式。


中法混血儿Jade在上海德法学校上四年级。前几天,Jade邀请在杭州工作的舅舅去学校,参加这场汇演。表演结束,也预示着假期的开始,Jade会回法国家乡,看看一年没见的祖父母。


英国:学生最爱的暑期兴趣班大多是体育类


香港欧亚教育“全托管项目”随班老师程梦丹,6月21日从英国曼彻斯特飞回了杭州。几天前,她负责照顾的几名高中生刚刚开始放暑假,这些孩子都是在杭州读了高一高二后,今年出国去了英国的高中。程梦丹告诉我们,英国高中的暑假一般要持续2个多月,时间比中国要长一些,她带的这些杭州学生现在还留在英国,正为暑期的第一项活动做准备——他们准备去法国旅游。英国的中学生都是如何安排暑假的?程梦丹为我们做了介绍——


英国中学放暑假的时间,基本由学校自行决定,不过不会相差太多。一些好的私立和公立中学会晚点放假,因为和中国很多学校一样,他们也想通过给学生加加码,提高孩子们的成绩。


在我印象中,国内学校的暑假总是和一大叠作业密不可分,可在英国,即使你快成为毕业班的学生,理工科老师给的暑假作业,还是几张少得可怜的卷子。文科作业相对复杂点,也不过是几篇作文,篇幅绝对是个位数。


拿到这样的暑假作业,第一次来英国学习的中国孩子,常常很感慨。前几天,我问自己负责的那几名杭州学生,是否已经拿到暑假作业,他们居然异口同声地回答:“拿到了,已经做完了。”我一看日子,这才放假两天呐!


英国中学无论初中,还是高中,暑假作业给人的印象都是超级少,学校会更强调“实践作业”,所以学生的暑假安排也格外丰富。通常他们会有2周左右的时间,和父母一起出游,英国家长也是将自己的年假攒到暑假用,这样有更多家庭成员一起活动的时间。有些没有家庭出游计划的学生,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出游。


英国中学生也会在暑假参加一些兴趣班,不过这些兴趣班大多是体育类的,像游泳、骑马、马球等,学科类的极少。可能他们的升学压力不像中国孩子那么大,有大把时间去培养自己的兴趣,家长虽然也希望孩子成绩优秀,但不会给他们太多压力,甚至还会鼓励孩子寻找在中国家长看来有些匪夷所思的兴趣。比如高中女生会主动向父母提出,暑假里要上美发班、化妆班;住得近的几个同学学成后,还会开个小派对,大家互相展示成果。


日本:为帮孩子完成暑假日记有网站专门开出天气栏目


27岁的佐野,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目前在位于东京的一家咨询公司工作。他告诉我们,日本小朋友是这样过暑假的——


日本学生的暑假,其实跟中国很像,也有暑假作业,开学前全家一起帮忙完成暑假作业的事情,也是常有的。特别是高年级的孩子,暑假也要去上补习班,为升学做准备。我的一位同事,家里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一个上中学,今年暑假3/4的时间,都会在补习班里度过。


日本的暑假,各地不同,一般从7月开始,到8月底。7月有“海之日”(一个专门为海洋设定的节日),所以孩子们肯定会去冲绳、夏威夷这些有海的地方。在家时,会每天去游泳池,“pool”这个词,会频繁的出现在暑期对话中。


日本的孩子也有习题册之类的暑假作业,不过这只是很小很小一部分;还有很多“玩”的作业,一般带有探索性质。


比如,我小时候经常去抓昆虫,这是我最大的爱好,一直持续到现在。有时跟朋友走在路上,如果发现什么小昆虫,我都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很多小学生,还需要完成一份“绘画日记”。比如,观察牵牛花,把它的生长过程画下来。有些同学,等到暑假快结束了才动手,只好观察自己家的宠物,如金鱼。


不过,小时候经常会有搞笑的事情发生,最常见的就是天气问题。有时,哪天的天气漏了,跑到图书馆或者报社,跟那里的工作人员说“请让我复印一下8月X日的天气预报”就完事了。


前几年,8月底暑假结束前,报纸上还会出“暑假天气“特辑,帮孩子们完成这份作业。不过,现在好像不太多了。因为有了网络,孩子们不仅能查暑假的天气,还有“自由研究”指导,有研究课题可以参考。


不同年级的日本学生有不同的暑期套餐。


小学生的暑期套餐,除了上面讲的这些,还有游泳、手工,一般都是做个存钱罐,爷爷奶奶在乡下的孩子,肯定会来一次“铁道旅行”。中学生的暑期套餐,一般是社团活动,或者“合宿”,一个社团的成员,大家聚在一起一两天或者一星期,训练。


这些场景在很多日本漫画里都有,可能大家都看到过。《夏日大作战》就是一个暑假回乡的故事,《灌篮高手》里有社团暑假“合宿”,还有《樱桃小丸子》,暑假快结束了在痛苦地完成“绘画日记”。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了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让会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了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农民家庭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帮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了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了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于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


在原西德,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从不包办代替。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去年冬天,温州妈妈Jane到美国生孩子,顺便把大儿子汉堡包也带上了。Jane在美国租住的小区里,就有个幼儿园。已经3岁的汉堡包趁机体验了一把。


  这是个私立幼儿园,采用的是蒙特梭利教育法,幼儿园倡导的是自己动手和户外活动。吃饭时,小朋友都是自己动手,老师基本上不干涉。口渴了,小孩子也得自己跑去水龙头那里,放水喝。Jane说,在美国幼儿园,特别强调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运动能力,老师会组织很多户外活动,让孩子动起来。所以汉堡包每天回家,身上都很脏。


  美国幼儿园到下午3点就下课了。如果,家长要延迟来接,需要另外收费。当地幼儿园不设兴趣班,如果孩子想发展某种特长,社会机构有专门开设的音乐班、美术班等供家长选择,但是收费很贵。


  汉堡包出国前,参加过双语早教班,没学到太多英语技能,所以刚到美国幼儿园时,他并不喜欢,因为听不懂。


  Jane向当地的中国妈妈取经,他们说,等孩子大点就会喜欢得不得了。特别是那些在国内上过幼儿园的孩子,到了美国幼儿园这样的氛围里,感觉自己突然可以疯玩了。


朋友佳米是一位杭州的妈妈,大学毕业后嫁到了法国,如今,宝贝女儿小米已经在当地读中班了。前几天,佳米带着小米回杭州探亲,聚会时,把女儿和表姐家的小侄女放一块儿,结果让她吓了一跳:“同岁的孩子怎么相差那么多呀!”


  佳米说,女儿到现在为止,26个字母还没学全,数数只能数到20。跟国内小朋友比,小米的这种水平真是让人笑掉大牙。而小侄女却是能说会道,跳舞唱歌样样行,什么都懂。


  那小米在法国都学点什么呢?佳米的回答让我们顿时心生向往:春天学骑马,冬天学滑雪。


  小米之前去学过空手道,基本上就是跑跑跳跳、玩玩闹闹,没一本正经地学。后来搬家,又去学了跳舞,也是那种边听音乐边自由跑跳,老师没让他们练压腿、下腰的动作。佳米总结,女儿的兴趣班经历是:很随意,教的和学的都很开心。


  佳米介绍,在法国,这些兴趣班都不是幼儿园自己办的。法国中小学周三、六、日放假,小朋友课余时间很充足。为了让他们不至于在家发呆、无聊,法国的家长也会选择给孩子报名参加一些课外兴趣班,比如跳舞、乐器、空手道、跆拳道、游泳、骑马、滑雪之类,选择很多。


  在法国生活了几年,佳米觉得,当地的家长对孩子学习方面要求不是很高,像什么奥数班、英语班,在法国听都没听说过。


5 至 6 岁

保护视力:5-6 岁的孩子个性开放,观点积极,能够通过阅读了解新知识,喜欢交流和分享各自的想法。他们渴望被认为是好孩子。父母和老师的话会对他们产生绝对的影响力。据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可能能够在计算机上执行命令、使用鼠标和玩计算机游戏。他们高度依赖成人或哥哥姐姐帮助他们查找网站、解释网上信息或发送电子邮件。

不要告诉别人电话、手机号码:有些网络先锋小朋友已经会上网了,那么,要注意,没有经过爸妈允许,不能在上网时把家里的电话告诉别人啊。


7 至 8 岁

使用电子邮件要注意:别忘记了,告诉爸爸妈妈你是在和他们认识的朋友、老师通信和发作业,而不是和陌生人说话噢。不要把真实的个人资料填写到网上。

 玩交互式游戏的危险:第一,玩的时间不能太长;第二,不能玩大人们玩的游戏。请爸爸妈妈帮助挑选最好的儿童游戏吧。

 去聊天室行吗:建议7-8岁的小朋友们不要去聊天室。如果要聊天,最好还是到户外找别的小朋友们聊天,那样对身体成长有好处。  

 我想留言:可以在留言板上给老师、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和好朋友留言了。

 什么是下载啊:没有经过爸爸妈妈的允许,不能下载软件、音乐和文件。


9 至 12 岁

仍旧不能泄漏个人信息:在使用电子邮件、QQ、bbs、填写注册表单或参加网上竞赛时,不要透露个人信息(比如家庭电话号码,你的手机号等),不要让对方可以直接联系到你,以免发生危险。

 记住冲浪有危险:可能进入不该去的网站,所以要使用儿童搜索引擎,或者爸爸妈妈要在旁边帮助冲浪。

 只能去公共聊天室:只可以使用知名儿童网站上受监控的公共聊天室,以免受到不良用心者打扰和伤害。

 你还是不可以下载:没有经过爸爸妈妈的允许,不要下载程序——有可能是间谍软件或计算机病毒,如果是这样,你的文件就被别人盗用了,电脑可能会彻底死掉。。

 是了解版权的时候啦:如果共享文件或从 Web 获取文本、图像或艺术作品,则可能违反版权法,简单地说就是没有经过别人允许,偷用了属于人家的东西。

 认识网络侵犯者:如果你感觉网上某事或某人令你害怕,告诉父母,远离付网上侵犯者和网上流氓。当然,自己也不要使用Internet 传播闲话、威吓或威胁其他人,成为不受欢迎的网络社会公民。

 我可以见网友吗:绝对不能同意亲自与陌生的网友见面,万一出现被拐卖绑架的危险,就见不到爸爸妈妈、老师和好朋友们了。


13 至 17 岁

做个家庭规则表吧

  相信你有能力做一张Internet 家庭规则表,并且自觉地遵守它,表里应包括禁止的网站种类、Internet 使用时间以及包括聊天在内的网上活动的指导原则。如果你有疑问,可以请教老师、家长和我们。

与网友见面这件大事怎么处理呢

  13-17岁的孩子,已经不希望被称为儿童啦,在有了几年网络聊天之后,很可能遇到过陌生人,并且成了网友,可能很想和网友见面,不过我们还是建议最好不要同意亲自与网友见面。忍耐到18岁成年之后吧,等你有足够的判断力了,确定和网友见面没有安全问题,父母和朋友就会放心你去啦!

你就是榜样

  最后,请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给弟弟妹妹们做出榜样,帮助他们遵守互联网安全要求,正确地使用网络,在他们眼中,你们是多么了不起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在你们的帮助下,弟弟妹妹们能够和你们一样健康成长!


/zphotos/space/2987855c-a828-4392-97cd-7095d39fb406.jpg

发现一篇好文章,转过来供诸位教育工作者思考一下。


我一个朋友的儿子(kevin,16岁,去年刚到美国读高中)放暑假回来了,听他讲了不少有 趣的事情,最有意思的是这个关于青春期教育的课程。个人觉得很有意思,所以忍不住想跟群里各位家长 们分享!


高 一年级的健康课规定每个学生(大部分都是16岁左右的孩子)去超市购买一袋10磅重的面粉当作自己的 婴儿,也可以买两个5磅的面粉当作自己生的是双胞胎。规则是:在一周的时间里24小时贴身照顾自己的 宝宝,不仅要学习如何喂养和打扮宝宝,还要给自己的宝贝制定将来的学习和财务计划。。。规定任何时 候都不能把宝宝托付给其他人照看,面粉包装袋视为婴儿的皮肤,如果弄破了袋子,老师视破损程度判定 你的宝宝是受伤还是死亡。。。目的是让这些青春期孩子知道做父母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提醒他们交 男(女)朋友要谨慎,三思而后行。考核结果将作为本学期健康课的期末成绩。


面粉宝宝买回来后先在网上抽签确定是男孩还是女孩,结果 kevin抽到的是男孩,然后在网上下载喜欢的 婴儿脸谱(kevin用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打印出来并且贴在面粉包上,kevin找出了自己不爱穿的衣服给 他的儿子套上,还用方便面盒子做了个婴儿床,老师说孩子的床必须舒适,所以,kevin又用自己的大毛 巾把盒子裹起来,看起很温馨的样子才算合格,从此带着他的面粉儿子洗漱、吃饭、上课、逛街、运动。 。。


kevin说最恼火就是吃 饭,因为背上背着书包,老师又不允许把宝宝放书包里说是怕窒息,所以只好一手 抱着宝宝,一手去餐台领取食物,上课的时候允许把孩子放在桌子上,或者教室的某一指定地点,结果 kevin有一次下课时居然忘记了自己的面粉儿子,幸亏及时找回自己的宝宝,否则被健康课老师看见了又 该扣分了,那一周他都没去打球、没做义工、没上吉它课、没逛街购物,甚至取消了早晚都要洗澡的臭美 的习惯。。。因为背着自己的宝宝做什么都不方便,有一次在寝室,kevin还不小心弄破了面粉宝宝的皮 肤(塑料包装袋),赶紧用胶布补救,父母问,可否把自己受伤的宝宝拿去偷偷换同学的健康宝宝, kevin说美国老师精得很,当你第一次抱着自己的孩子去见老师时,老师就会在你的孩子身上盖上一个印 章,所以想偷梁换柱是不可能的,而且还会被重罚。当问到有时带着宝宝跟高年级的同学一起上课时,会 不会被哄笑而感到尴尬,他说不会,因为高年级同学也上过这门课程。


最后,kevin说带孩子太烦了,每天驮着儿子做什么都不方便, 他几次都想把这该死的面粉宝宝扔了,但 是考虑到这个项目的得分有可能要计入gpa,所以只好坚持下去了。父母趁机告诉他做父母的艰辛,告诉 他还是个婴儿时,爸爸妈妈从来都是每时每秒呵护着他,何况他还要吃喝、拉屎尿、哭闹,而且每天都在 长大越来越沉、越来越抱不动,但是做父母的怎么可能嫌弃孩子呢?爱你还来不及呢。


呵呵,想想整个高一年级的孩子们人人抱一个面粉宝 宝,那该多么壮观和有趣啊!个人觉得,美国的教学 方法真的很奇妙,通过这个课程不仅仅告诉孩子们做父母有多辛苦,还向他们强调了做父母的责任心,告 诉他们没有能力抚养、没有做好准备之前千万不要懵懂懵懂地做了父母,这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相当生动 的青春期教育课!



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统一的考试,没有对学生的三六九等的分类排位。这就是呈现在一个中国记者眼前的美国教育。美国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在学校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



丰磊

教育反思录

性别:男   年龄:39 岁

山东 济南市 历下区

Ta的粉丝:0

相册   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