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photos/space/31b7fa7c-9bbf-46a4-a1d3-42faad7af0ff.jpg
幼儿绘画教育的价值,并不在于孩子的绘画技能有多么熟练,或画出了什么惊人的杰作。绘画并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是实施目标的途径。通过绘画,使每个幼儿发现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大胆创造的信心,把自己内在的创造力充分表现出来。这个创造的过程会使幼儿体会到点滴创造的乐趣,使孩子在此过程体验获得大家肯定的成功感,也学会以欣赏的眼光去接纳他人,从而建立起健全的人格。对于绘画个体的孩子来说,每一个孩子的创作都是以其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教师的指导也必须在共同的诱导中体现对不同个体的个性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使用了以下方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 多设疑问。
幼儿把绘画看作是一种饶有趣味的游戏,学习画画不应使孩子感到有任何压力,应当是自由、快乐的,对技法和画得像不像,不要操之过急,要保护好孩子的良好感觉。幼儿作画时,当他常采用某种造型形式表现手法时,教师可提出疑问让幼儿改变考虑思路,以避免形成一种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如当幼儿用蓝色画云时,老师可提问:“云都是蓝色的吗?”当幼儿选用白色表现云时,老师可再问:“其它颜色可不可以用来画云呢?不同的天气情况,云朵的形状和颜色都会有什么变化呢?”又如“苹果就只有一种红色吗?如果一半红一半绿,怎么涂更好看呢?”孩子们在这种多疑问,多思考的作用下,画画就会更多彩。
二、 帮幼儿建立求异立新的创作思路。
幼儿作画时,老师大都要求幼儿画的不要跟老师范画一样,跟别的小朋友画面一样,但这样的要求常使部分幼儿束手无策。我认为所谓“不一样”,就是要求幼儿创新,使作品超出自己掌握的方法。如学画树时,我不但鼓励幼儿画出日常所见的树,也鼓励幼儿发挥想象,画出具有神奇功能的树。有个幼儿按自己想象,画了一棵奇异的树。讲评时,大家问这树的名字。根据画面内容,我和这名幼儿商定为此树命名为“故事树”。如让孩子画气球时,我就引导孩子把气球与动物联系在一起,果然,有的小朋友画了小鸭子在水里玩气球、有的小朋友坐在气球上飞上了天……幼儿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了美好的愿望,由此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便成为幼儿继续进行创作的动力。
三、 教师要善于用幼儿的眼光和想象方式去解释画面。
幼儿对许多画面的解释都超出常规,教师应多观察多向幼儿学习。善于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解释画面,只有这样才能和他们进行交流。如幼儿在画面上同时画出绿、蓝、黄、红四个太阳,光芒四射,映照着一个仰头观望的男孩。老师问:“天上怎么会有四个太阳呢?”幼儿:“春天一个,夏天一个,秋天一个,冬天一个。”老师:“春、夏、秋、冬太阳都是红色的,你怎么涂成绿、蓝、黄、红四种颜色呢?”幼儿:“春天,小草绿了,大树绿了,太阳也变绿了。”老师:“那夏天很热,红红的太阳是夏天啦?”幼儿:“不对,夏天很热,把太阳画成跟大海一样的蓝色,人们就会觉得凉快。”老师:“那黄太阳是秋天啦?”幼儿:“对对对,秋天里一片金黄,太阳也该变黄。”老师:“你把冬天的太阳画成红色,是想让天气变暖和吗?”幼儿:“老师你真聪明。”孩子高兴地拍手笑了,孩子就是孩子,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又如,让小朋友画看木偶剧时,有个孩子画人物时,通通是黑头发,没有鼻子,没有嘴巴,问问孩子怎么会这样呢?孩子说:“木偶剧太好看了,小朋友没有一个讲话的,我在后面只看到了小朋友们黑黑的头发。”哦!原来他是这样理解的!
四、 教幼儿学会变坏为好的修改图像。
教师应使幼儿懂得完成作业要和成人对待工作一样,应该是完整的,不能半途而废,或因不满意而气馁。应鼓起勇气,设法修正,变坏为好,真到自己满意为止。有些自信心不强的幼儿,常一画错或不满意就换一个地方画,或把纸翻过来重画,有的就干脆另换一张纸,这是极不好的习惯,对培养幼儿不怕困难,有始有终的学习习惯不利。针对这一现象,我有意识地组织了一些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学会对已有图像进行再定义,尤其是当幼儿画“错”的时候,我就启发幼儿结合创作内容,对已有图像进行大胆想象,并用改变图像,添加特征等方法进行弥补。如果不能修改,则用再定义的方法使其改变为其它图案,使其不影响整体效果。如画“快乐的小鸭” 时,有个幼儿布置画面时画出两个太阳,我就启发他大胆想象,把其中的一个太阳再定义为其它图像,结果他成功地把它改画成了一只调皮的小猴子。
五、 展评作品,相互学习。
幼儿的美术创作是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幼儿相互学习借鉴的成份。因此,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做法是: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应把幼儿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评,引导幼儿既乐于观赏那些技能高、创作性强的作品,也能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不足和优点,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
六、 鼓励幼儿超越老师。
教师应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必将画法步骤、颜色都讲得十分详细,其实应给幼儿留有创造余地,才能发挥他们的才能,有时甚至可以有意提供一些不完整的画面,请幼儿思考,使幼儿有超越老师的机会。在续编故事连环画《皮鞋找家》时,我介绍了故事的前半部分:“皮鞋被小白兔做了推车,又被小鸟当了家,还能做什么呢?又会被谁捡到呢?”请幼儿想象,并在画纸上表现出来,在这种创作氛围中,幼儿个个信心十足,满脸热情,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愉快的活动中富有创造性的完成了任务。
孩子正处在创造与发展的时期,他们需要我们为他们打开创造的大门,愿我们能让孩子在画画的活动中,兴趣浓厚,信心十足,毫无思想负担,真正去画出自己想画的画。
/zphotos/space/14251ad0-8b54-47d8-93f6-7bd84ab0bd80.jpg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美术活动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发展孩子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一、在活动中萌发孩子的想象意识:
绘画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游戏。绘画需要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可是,许多老师和家长在让孩子学画的时候,只注重绘画技巧的运用,孩子的画中如果只有技巧而没有童趣,这样的画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我们不能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孩子的作品中想象成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价。教师这次以像不像为标准,下次孩子们的画就都会向“像”靠拢,丧失了想象力。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可尝试提出疑问让幼儿改变思路肯定幼儿的想象,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
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源泉: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教师应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
三、调动各种感官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要培养他们的具体感,所谓具体感就是将模糊的稍纵即逝的表象、幻想,变成清晰的、具体的、永久保存的图像,就是要把头脑的想象具体的表现出来。怎么表现?也就是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因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系统。
四、欣赏作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幼儿另外的想象力、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应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做法:及时地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幼儿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可把幼儿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乐于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
五、让孩子画出有个性的画,还应该注意的几点:
1、尽量不要指点孩子作画。
不同个性的孩子会在绘画中使用不同的绘画语言。一个偏爱动物的孩子,通常能画出动物身上的每一个细节;一个喜欢交通工具的孩子,则能把车辆的部件凭记忆画出来。什么个性的孩子就让他画什么样的画,这样,孩子的原始创作热情才会被激励。您可以问他画的是什么,但不要去干涉他画什么、怎样画。
2、一个题材,画不同的画。
同一幅绘画题材在不同的孩子手中可以画出不同的画,如果您想让孩子的画有个性,充满创造力,不妨在平时让他练习就一个题材,画出不同的画面。在绘画的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丰富,他会学着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绘画的内容,从而也培养了发散性思维。
3、听孩子介绍他的画。
如果您拿到孩子的画,觉得只是一堆颜色的涂鸦,那么就请孩子来介绍他的画吧。他画了什么,这个颜色代表着什么,那边一团又是什么。听了孩子的介绍,您也许会惊讶,原来孩子的眼中,世界是这个样子的,它并不像您看到的画面那么糟糕。多让孩子介绍他的画,可以理清孩子的思路,让他表达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绘画内容。
4、让孩子自己挑选颜色。
孩子喜欢缤纷的色彩,有些在大人眼里看来非常难看的搭配,孩子却非常喜欢。所以,如果您的孩子用色“大胆”,您千万不要对他的画指手画脚,抹杀他刚刚建立起来的对颜色的热情。
/zphotos/space/b504d39f-d133-4be1-a05c-6a3b7b7ffddb.jpg
绘画不仅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座让家长朋友们走近孩子、真正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的桥梁。幼儿学习绘画的好处你知道多少?一起来看一下吧,孩子学画画的七大好处。
早期智力开发的必修课 = 绘画?
很多家长以为让孩子背背唐诗、认认字母、学学儿歌就是学前最好的智力开发了,果真如此吗?背诵只是在锻炼自己的记忆能力。孩子就算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你确定孩子理解那些“东东”的意思吗?
到底这门“必修课”需不需要,您不妨看看下面几点:
1、记忆能力的提高
也许看到孩子毫无“艺术感”可言的绘画,大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信手涂鸦”,这无可厚非,如果小孩的绘画完全符合大人门的审美观点,那样就说不上“想象”了,如苹果,因为“模仿”的苹果算不上真正的再创造。但是这并不表示孩子的绘画作品是没意义的,只是在我们成人思维里缺少对孩子作品的理解成分。在他们看来,一个小圈圈就是一片云朵、一个人物形象,几个粗细不均的线条就是一栋房子、几棵树,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古人最早用的甲骨文就像是小孩的“无意识记忆”喔!比如下面的这些绘画作品。
孩子们将自己在感受外物时储存在脑海里的记忆翻找出来,然后以“稚嫩”“天真”的方式抽象地表达出来。甚至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在5岁以前的创作性是最高的,几乎能等同于绘画大师。他们的绘画内容并不是虚无的,是对现实的一种记忆恢复,只是表现方式不是我们成人惯有的接受方式而已。
2、 观察能力的提高
当您的孩子乐滋滋地指着自己画中的“小古怪”说这是超级~,那是无敌~时,不要用满带不信任的眼神打击他。虽然画面有些混乱、形状有些离谱,可你有没有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我们因常见而不屑一顾的事物,是以怎样的角色或姿态出现在他感知的世界里呢?
其实这就是孩子观察能力的表现,不受固定格局限制的他们能注意很多大人已经无法注意到的细节,他们的内心世界有时候比大人的还敏感细腻呢。
3、想象能力的提高
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看懂孩子画的是什么呢?
因为我们跟孩子的想象力、认识能力有差别。成人都喜欢规矩、真实的东西,而孩子的世界里充满了童话般的烂漫,花儿会唱歌,太阳长胡子,小兔子拿着气球,电视机长着两只手……这正是想象力的最好表现。
同时,对色彩的运用更能显出孩子们大胆的想象力,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随意涂抹颜色,红色的小人儿、绿色的房子、蓝色的小猫……不过不要用“离谱”去理解他们看到的世界,因为在他们眼里,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
4、情绪的及时宣泄
著名教育家迪斯特·韦赫指出:“画1小时画获得的东西,比看9小时获得的东西还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心理学家有时候治疗病人的时候要先让病人画幅画的原因。在儿童心理学里也有这一项,通过对孩子的绘画分析,就能得出孩子的情绪、心理疾病根源。
孩子有着天性的童趣和强烈的表现欲,他们的喜怒哀乐跃然纸上。在他们还不能用丰富的语言来表达内心世界时候,通过手脑结合的方式——绘画便产生了。也就是说,其实每一幅画都是孩子真实内心思想的写照,是孩子情绪的外在表现。告诉您一个小秘密:如果孩子的涂鸦中线条生硬、混杂、重叠,颜色暗淡,这些说明此刻他或许正有不良情绪。相反,如果孩子的涂鸦线条柔和、丰富,颜色明快,则表示孩子的情绪是健康的,心情也不错。
5、绘画使左右大脑一起“开工”
在日常生活中,动手能力主要开发的是人的左半脑,思考画什么,怎么画,以及对手部运动的控制,这些都会促进左脑的智力开发。
在绘画的时候,孩子无意间培养了对颜色、形状、空间位置的判断认知能力,这些对右脑智力的开发很有益处。
所以说,绘画可以同时活动左右大脑。在不断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不断打破原有的思维和定式。当接受到外界的新鲜事物时,灵感一触即发,左右大脑同时“开工”。
6、 绘画过程锻炼孩子的种种能力
从简单涂鸦开始,孩子就在不断创新,从最开始运动轨迹的线条到有意义的形状,再到颜色,再到内容,创造力可以无限发挥。
从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和儿童绘画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孩子绘画是一种加强记忆力,促进孩子观察力,培养孩子想象力的过程。它是由微妙精细的观察能力、形象的思维能力、高效的记忆力、创造的想象力,再加上手的协调运动和丰富的表达能力组成的。这些能力可是补品不能轻易办到的啊!
7、 绘画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形式
绘画也是一种艺术,它跟音乐、舞蹈一样富有魅力,可以说是人类表情达意的一种形式。无论是孩子的还是成人的绘画作品,都附带了个人感情因素在里面。要知道,没有感情的作品是僵硬死板,无生命力的。所以,要想您的孩子从小具有艺术细胞,不妨让他试试!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