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教练

我们做的不仅是跆拳道,更是更是一种责任。

      孩子需要激励,激励可以使孩子的潜能发挥出来,促使他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事实证明:那些受到激励的孩子在学校和现实生活中有更多的成功机会。有激励陪伴着成长的孩子,能培养出勇气和自信。

       通过激励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使孩子正常进入人群,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生存。激励优于压力、批评,孩子需要的是励不是压力。压力仅仅是重视结果,而激励则重在努力、提高进步。激励意味着支持、爱、振作、提高、坚强、力量和根基。

      教育专家指出,孩子的激励应遵循以下原则:

   1.物质与精神并重 

要注意到孩子在不同情况下,渴望得到肯定的心理期望的具体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孩子给以肯定。

2.任何奖励都要结合孩子的承受能力和成长需要

很多人都只能感到孩子进行处罚要考虑其承受能力,其实,对孩子的奖励也一样要考虑到其承受能力。比如,对孩子的肯定应适可而止,不应滥施评价。再比如,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的时候,要注意孩子可以把持的范围,避免其迷恋于物质享受,防范因物质奖励而孩子奢侈挥霍的不良习惯。.

3.要引导孩子参与自身激励

不但让要孩子来判断自己的言行应得到什么样的激励,而且还因让孩子以同样的激励标准去约束家长的言行。让孩子掌管对家长的激励“大权”,不断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孩子对激励本身的重视与期望,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的作用。

4.全面理解激励的内涵,注意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

所谓负激励就是惩罚,孩子在知道是否对错误标准的前提下,做错了事,应当给予适当的惩罚。惩罚应采取多样的形式。

激励,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激励孩子有诸多讲究,倘若方法不当,是很难达到目的的。

 

在今天的训练中,我感觉到了孩子们需要的不仅是自我保护能力。他们更需要在成长中战胜困难,如何自信,如何表现自己,如何领导别人。因此,作为教练我们不仅教会孩子们跆拳道的技术,更应该把跆拳道看做是一种教育,一种能让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克服社会困难的教育。

分享自 最懂的人〜武兴亮

分享给了  @山西王冠教育  @孙教练 

 在逛网的时候看到这样的一则小故事,是关于教育的。当我们的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可谁想教育是无处不在的,同时教育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生活中通过各种小事不断累积的。

    对于人的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待同一件事情看看不同的教育者如何进行不同的处理,会有何种相异的结局。看了下面的故事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何感受?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他分别去信给这100人,请他们谈谈母亲对自己的影响。其中有两封回信给心理学家的印象最为深刻:一封来自白宫的一位著名人士,另外一封来自一个正在监狱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那个,又红又大,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子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妈妈听后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

      那位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

  “小时侯,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个人每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好,谁就有权利得到它!’于是我们三个人开始比赛剪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都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相应的努力和代价!”


看完了这篇文章的家长都说:它改变了我的很多观念,我只后悔太晚读到它! 希望你看完此文后有所收获,并为时未晚。 好了,先来做道选择题吧! A、男生: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B、男生: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高中期间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省属重点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 C、男生: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长跑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七门功课不及格,从学校退学…… D、女生:七岁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顺利升入省级重点高中,从初中起担任班长,一直到高中毕业,高中学校辩论赛最佳辩手,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考入澳门科技大学…… E、男生:4岁选入申奥形象大使;4岁学习钢琴,师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韩剑明;8岁学习书法,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获奖无数,10岁加入国家冰球队,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这几个学生你最喜欢哪一个?按照你喜欢的程度做一下排列?为什么?站在什么角度排列的? 这几个人都是真实的案例,这只是一个简况,有一点需要说明:这仅仅是个案,并不是所有有这样经历的人都是这样,小编只是凭借这几个案例说明我们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位是卢刚;(1991年11月1日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以及一位和卢刚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在枪杀五人之后,卢刚随即当场饮弹自尽的枪击事件)。 第二位是马加爵; 第三位是韩寒; 第四位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也是一个真实案例,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组织能力非常强,很会与人相处,人缘也很好,是全校老师和家长公认的好学生,当时高中毕业时她妈妈是做为优秀毕业生家长在全校做发言的。谁都没有想到,在外人眼里这个优秀的孩子居然跳楼自杀,当这个消息传到学校以后,孩子的任课老师、校长等都非常受打击,都觉得他们的教育很失败。 第五位就是李双江之子李天一。 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因此作为家长不要把孩子扼杀在应试教育的摇篮了,要注重孩子将来步入社会的能力。 孩子,你慢慢来。你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你有权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长。 孩子,你慢慢来。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成熟需要时间。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并不样样领先。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来! 允许孩子慢慢成长,别再相信“赢在起跑线上”的谎言!这恐怕是当前最着急,最不能慢慢来的事。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5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 一项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它孩子持平了。 再以画画为例,8岁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视角观察临摹,在这之前孩子画画只是直觉思维的自我表达。让太小的孩子学习绘画技巧,告诉孩子太阳应该是圆的,云朵应该是白的,且不说这是对想象力的扼制,至少是一种浪费时间。 “美术教育中深受其害的就是社会上的这些考前教育。8笔画苹果,几笔调色彩,目的是为了应试,”清华美院教授方晓风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说,直接的后果是学生临募能力强,表达能力弱,当然产生不了大师。 幼教专家说,现在很多孩子三岁开始学轮滑,其实孩子的骨骼并没有发育好,轮滑会伤害到身体。太早学芭蕾也是一样,对孩子的骨膜等等都是挑战。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精明的商家发明出来的一句广告语,”专家说,“家长被高考绑架还可以原谅,但是如果被广告左右就太不合格了。” 兴趣班的使命就是把孩子送进名校。孩子们多才多艺,但却并不享受自己的爱好。“很多钢琴十级的孩子发誓再也不碰钢琴,他们不觉得音乐是终生的伴侣,因为音乐夺走了他们玩乐的时间。”一名专门教授钢琴的老师无奈地说。 “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太早,太急,家长反而把孩子的兴趣扼杀了。”一所小学校长讲了一个学生的亲身经历,“这个孩子来报名的时候,问我,你们学校要不要学奥数的,我说不学。她拍着手说太好了,我听到奥数就想吐。到了初中,老师发现她的数学天分,开始让她接触奥数,最后这个孩子对奥数非常着迷,拿到了大奖。” 同样学奥数的孩子,一批孩子曾参加国际奥数比赛并获得一等奖,载誉归来时,主管基础教育的教育厅副厅长请孩子们谈感言,有一个孩子说,“我这辈子再也不要碰奥数了。” 教育界已经认识超前教育和强化教育的严重后果。最近,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指南》很具体地列举了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目标。例如,5~6岁学龄前儿童,只需“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并没有标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须认字,只说明“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 专家认为,《指南》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拔苗助长”。 事实上,在许多国家,超前教育都是被禁止的。学者杨佩昌最近撰文《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别把孩子大脑当硬盘》。他说,欧洲许多国家都有相似立法,德国甚至把这一条写进基本法里,禁止家长在幼儿园的教学之外给孩子补课。 “让孩子一开始就进入快跑通道,非常不人道。”杨佩昌介绍说,德国的教育是一种逐渐加速的做法:幼儿园不学专业知识,而是教一些基本的道德伦理,学会与人相处,重要的任务是玩得开心;小学也只是学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对中国小学而言),到了中学才开始进入跑步通道,但依然还是慢跑。由于德国没有统一的高考,所以学生压力并不太大。只有到了大学,真正成年了,才开始进入快跑通道。到了这个时候,终于有了竞争,也才显示出每个人之间的差异。 “如果从幼儿园就开始快跑,需要跑几年的幼儿园、12年的中小学,那么到大学就精疲力竭了,大家都想休息喘一口气。所以,你看看中国大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原因就在此。”杨佩昌说。 最后,我们再来回答几个问题: 1、我们为什么生孩子? 2、做为父母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3、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也就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什么?或者说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4、目前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什么? 让孩子快乐幸福是每一位父母共同的心愿,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随着我们的功利心不断的膨胀,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替你完成;因为你的工作不如意,就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将来要超过你;看到邻居家孩子考上重点高中,你就忙着给孩子报奥数班,看到同事家的孩子考上清华大学,你又开始忙找老师给孩子补习。让孩子失去童年,失去快乐,失去自由,失去健康,最终不堪重压,采取最极端的做法:毁灭自己!等到那时候一切都悔之晚矣! 所以,让孩子幸福快乐,健康成长是我们对孩子的希望,所以考试考得怎么样不重要!让孩子珍爱生命,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样要珍惜别人的生命,所以活着是最美好的事情,不论什么样的事情和生命相比,一切都是“浮云”,健康快乐的活着是最重要的事情。 再与大家分享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在微博中的话,以此共勉:“保养好自己身体,老了别给孩子添麻烦。教育好自家孩子,大了别给社会添麻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孩子将来步入社会而服务的,不要让两者颠倒了。

一、不知道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当成不乖的行为斥责孩子,违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 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有依恋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脚等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肤触摸的敏感期、执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续到一岁多一点,是口腔敏感期。无论成人怎么阻止,孩子总把手放进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万不要认为不干净而去阻止孩子,否则会留下心理隐患。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证入口的东西相对干净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东西让孩子用口腔去探索!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如果顺利渡过,以后再也不会用嘴啃食物之外的东西。有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习惯,甚至延伸成别的不良行为,例如:爱吃零食、吐口水、骂脏话!都在一定程度与口腔敏感期没过好有关。 和口腔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时爱用手扔东西、用手指抠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与手的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时候常常两三个敏感期同时交叉出现。 两岁多的孩子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亲爱的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非要想办法把他这毛病改掉不可。其实这是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国外的教育专家常说两岁孩子的哲学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我们也应该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乱贴标签。 顺利渡过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现特别明显时不要和他较真顺着他即可。这个时间差不多要三四个月(视孩子情况不同而定)。之后寻找到适当的机会,即别的孩子与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时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给你玩,你高兴吗?”当他点头时再告诉他“你把玩具分给别人玩,他们也很高兴”。就此可以打住,别马上强迫孩子。如此反复几次之后,让他尝试把玩具分给别的孩子,通过练习他知道玩具是属于他的,分给别人玩之后还是会要得回来,和别人分享大家都快乐,这样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岁前后进入分享阶段。 注意1:处在强烈的物权意识确认期的孩子,大人千万不要去逗引孩子,强抢孩子手中的东西,让他哇哇大哭,然后羞他“你真小气!”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行为! 注意2:当孩子能分享的时候,把东西分给我们吃,我们一定要接受,不要说“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这样就是拒绝孩子的分享,将给孩子带来的感觉是失望,孩子就会把分享和失望联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乐,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 三四岁的孩子进入秩序、完美、执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块饼掰掉一点给孩子,孩子会哭闹不止拒绝接受,成人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们破坏了孩子对圆的感觉。 其他各个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现,比如五六岁时有一个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让孩子顺利自然地渡过,才会保持健康的心态。这些内容家长可参考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书中有详细的论述,此书家庭必备家长必读。


  学习篇:
  1、和孩子一起读书,家长可以看看报,一个好的学习伙伴很重要。
  2、孩子在家学习,家长切莫搞一些娱乐活动,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很重要。
  3、不要逼孩子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4、不要因为孩子的成绩而责骂孩子。
  5、不要因为孩子试卷上的低分而认为孩子没有出息。
  6、教他(她)足以带来成就感的知识:古诗、数字、故事、家务、玩耍、交朋友···
  7、教育孩子读好书、好读书
  8、不要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表示太大的关注,那样会造成孩子学习紧张,压力增大。
  9、不要把孩子的成绩与其他孩子相比,要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反思一下有没有自己的责任。
  10、孩子的房间要有自己的书桌,书桌上要有几本自己爱看的书籍,如《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

  成长篇: 
  1、给孩子一些私人空间。 
  2、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3、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的伙伴、朋友。 
  4、让孩子做想做的事。 
  5、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洗洗自己的衣服、烧水煮饭等,让他意识到自己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分子。 
  6、为孩子准备一个陈列架,让他在上面展示自己制作的物品。 
  7、认真地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8、把孩子当作成人一样,和他平等相处,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 
  9、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懂得赏识孩子。
  10、记得对孩子说:我爱你,你是我的宝贝!
  11、记得经常的亲吻你的孩子,抱抱他(她),摸摸他(她)的头,让他(她)知道你的爱!
  12、随时关注他(她)的进步,并也让他(她)自己知道自己的进步!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懂得赏识孩子。

  13、多与孩子孩子沟通,了解孩子,与孩子同行。
  14、不要给孩子贴上“笨”的标签。
  15、家长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烦恼。
  16、要学会真诚地赞美孩子,而不是像对宠物一样说句“你真聪明”。
  17、让孩子经常有机会和他的同伴在一起。
  18、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更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
  19、先成人再成才,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一个健全的人。
  20、在生活中创设一些困境,和孩子一起度过。
  21、鼓励孩子尽量不依赖成年人。
  22、了解孩子有哪些朋友,这很重要。
  教育篇:
  1、每天花半个小时和孩子交流。
  2、和孩子在家也要使用文明用语,“早上好,请,谢谢,晚安”等等。
  3、让孩子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
  4、多听听孩子的声音!——用耐心、用爱心、用开心,心是长着眼睛的!

  5、不要为了提醒孩子,而总是揭孩子的伤疤。
  6、严肃指出孩子的错误!
  7、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要多和孩子一起欢笑:因为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的看待事物。 
  8、给孩子讲故事,要有耐心,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9、不要把当年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想让孩子去实现。
  10、关爱孩子但适当时候适当的惩罚也是需要的,不要护孩子的短。
  11、教育并不一定只是讲道理,有时适当可以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
  12、结合孩子的表现,每天思考至少一个关于孩子成长的问题。
  13、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培养幼儿高雅的审美情趣,注意引导、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在大自然中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是非常有益的。
  14、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不要让他们长时间地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隔代更亲,不利于教育。也许没有科学道理,但绝对适用。

  15、注意培养孩子的善心。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6、教会孩子微笑,微笑面对生活的一切,微笑面对人生。
  17、对孩子不要乱许愿,承诺的事情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兑现。
  18、要常换位思考!对孩子的所做、所想等家长应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的话,我将会怎样?
  19、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同时给一定的压力和责任!
  20、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了,不用再表现自己。
  21、从来不说孩子比别的孩子差。
  22、绝不用辱骂来惩罚孩子。
  23、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东西。
  24、不要吓孩子。以免造成孩子过分胆小、怕事。
  25、不要当众批评和嘲笑孩子,以免造成心理畸形,失去自信心等。
  26、不要对孩子过分严厉。以免孩子惧怕、害羞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面善心恶的性格。

  27、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励志一生 http://www.lz13.cn)以免孩子养成“沽名钓誉”的不良习气。
  28、不要暗示孩子做不良的事。比如,打架一定要打回来、自己的东西不给别的吃、乘车不购票等。
  29、让孩子正确树立心目中的偶像。
  娱乐篇:
  1、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欢的动画片、一起听他爱听的故事等。
  2、和孩子一起玩游戏、锻炼身体。
  3、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每天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
  4、多让孩子看一些少儿节目:动画片、益智节目等,少看动作片、连续剧。
  5、孩子看电视时,家长们适时地陪他们一起,并且对里面的内容作一些讲解与讨论。
  6、春天可以和孩子骑自行车去郊游,夏天和孩子一起去河边游泳,秋天则背着铁锅和孩子去野炊,冬天一家三口在野地上打雪仗,堆雪人。

  7、允许孩子收集各种废弃物。
  8、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要表示欢迎。
  9、和孩子下棋,让孩子知道落子无悔,教育他对自己所做事要负责任,同时下输了要承认,家长有时也要放手让孩子赢一两盘,这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生活篇:
  1、给孩子一些钱,让孩子学会理财。
  2、没有得到孩子的许可,不要看孩子的日记与信件。
  3、经常和孩子郊游。
  4、睡前给孩子讲讲故事,让孩子笑着入睡!
  5、给孩子一个主要供他玩耍的房间或者房间的一部分。
  6、如果有条件,每天晚饭过后和孩子到户外散散步。
  7、快乐与孩子一起分享!
  8、对小家伙开心的笑,并希望他(她)也常笑!
  9、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10、鼓励孩子与各种年龄的人自由交往。

  11、给孩子留出真正的“玩”的时间和空间。
  12、教会孩子骑自行车,游泳,这都是进入社会的一种基本技能。
  13、每天早上与孩子相互问候,让他感受到美好的一天的到来。
  14、夫妻实在要吵架,请一定要记住:避开孩子
  15、每天下班回家看到孩子,首先微笑着问他一遍:孩子,你今天快乐吗?
  16、不给他留有太多的物质遗产,给他一个健康的身体,给他一个健康的心理,一个快乐的人生。
  17、着重进行孩子的生活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18、只要与创作尘埃有关,不要责备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乱
  19、父母对自己的双亲要孝敬有加,让孩子觉得家中充满了爱,同时父母也是他们值得学习的榜样
  20、父母之际间要互相谦让,相互谅解
  21、不要太关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免孩子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坏习惯。

  22、不要太亲近孩子。让他与年龄相仿的孩子多交往,以免孩子养成性格孤僻的恶习。
  23、不要孩子要啥买啥。让他知道“劳动与所得、权得与义务” 的关系。以免孩子羞成好逸恶劳的许多性格。
  24、生活中的困难以及一些家庭大事有时可以和孩子商量商量。
  25、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一会儿晴,一会儿阴。




孩子

原谅我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 却没能给你真正的爱

因为我们误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

我用冷漠与无情把你年幼的生命抛进了爱的沙漠。

亲爱的孩子

原谅我的冷酷与无情

曾经把无助的你丢给电视和别人

而我却沉溺在无意义的应酬和无聊的娱乐之中

我在事业的高尚名义下让出到这个陌生世界的你

遭受了无边的孤独和恐惧

亲爱的孩子

原谅我的无知和愚蠢

曾经是那么粗暴的打你骂你

而我还还理直气壮地认为都是为你好

我在爱的美丽旗帜下残酷地摧毁了你娇嫩的生命花蕾

亲爱的孩子

原谅我的私心和专横

曾经那么不通情理地逼你学习

让学习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留给你的全是痛苦的记忆

我用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和虚荣 剥夺了你童年的欢乐 压垮了你柔情的臂膀

亲爱的孩子

原谅我的任性和顽固

曾经在你哀求的目光下我仍不做出改变

因为我把过时的教育理念当成真理

我用多年的教育方法让你幼小的心灵经历了那么多的痛难和屈辱

亲爱的孩子

原谅我的一切过错吧 因为那痛苦的胸膛中始终跳动着一颗爱你的心

为了你  为了你的未来 我必须学习改变和成长

亲爱的孩子今天我要用行动来让你知道

我是多么的爱你

 

1

蒲林甲

蒲教练

性别:男   年龄:32 岁

河北 沧州市 河间市

Ta的粉丝:0

相册   私信